伍子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股票配资论坛是什么,他文武双全,武能帮助吴国实现称霸,还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;文能治国理政,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伍子胥其实是个很矛盾的人,在他人生的两件大事上,他都选择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比如,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杀掉后,他想要复仇,这本来没什么问题,他却选择了一条以灭掉楚国为目的的复仇道路,还在攻克楚国都城后,掘开楚平王的坟墓,鞭尸300下以泄愤,并对百姓进行大肆屠戮,这就很难让人认同了。
再比如,伍子胥帮吴国发展壮大后,因为灭越和攻齐等问题与吴王夫差爆发矛盾,夫差只是没听他的话,他就用自杀的方式宣泄不满,以此来彰显自己对吴国的忠诚。
当初,伍子胥没有选择死在楚国,而是逃到吴国,借助吴国的势力复仇,说明他想要尽孝,且有强烈的求生欲,但他选择自杀结束生命,就让人觉得诡异了。
展开剩余94%那么,伍子胥为何有如此矛盾的人生,他又为何选择自杀呢?
01伍子胥(?-公元前484年),芈姓,伍氏,名员。
作为楚国贵族,伍子胥的家族十分辉煌,他的曾祖父伍参很厉害,曾帮助楚庄王取得晋楚邲之战的胜利,一举奠定了楚国作为春秋五霸的地位;祖父伍举是“一鸣惊人”典故的制造者之一;父亲伍奢为太傅,哥哥伍尚则为棠邑大夫。
史书没有记载伍子胥在楚国时是否担任官职,只知道他得到申地作为封地。
既然都有封地了,说明伍子胥是有政治地位的,应该可以参与国政。
原本,伍子胥过得很潇洒,每天喝酒吃肉,闲来无事就读读书,四处游玩一下,但事情在前522年发生了改变。
这一年,太子建的老师少傅费无极到秦国为他迎娶公主,费无极见秦国公主很漂亮,为了取悦楚平王,从而获得晋升,竟然建议楚平王霸占儿媳,让太子建另娶他国公主。
楚平王很是心动,便娶了秦国公主,费无极因此得罪太子建,便离开了太子建。
为了避免遭到太子建的打击报复,费无极又向楚平王进谗言,说太子建为秦国公主一事心存怨恨,想要勾结敌国谋反。
伍奢作为太子建的老师之一,遭到了楚平王的盘问,他便极力辩解,说费无极是在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,太子建无罪。
楚平王本就为霸占儿媳而心虚,自然向着费无极,便派人逮捕太子建,太子建为了自保,就带着妻儿逃到他国。
如此一来,太子建谋反一事就板上钉钉了,楚平王怒火中烧,认为伍奢教坏了儿子,便下令逮捕伍奢。
费无极为了邀功,又对楚平王说,伍奢的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,不如以伍奢为人质,让其写信召二子入宫,然后一并斩首,以免留下祸患,楚平王同意了。
伍尚为人忠孝,认为父亲有难,自己不能视若无睹,便选择入宫拯救父亲;伍子胥一眼就看出了费无极的阴谋诡计,认为入宫是死路一条,不如“奔他国,借力以雪父之耻”,还劝说伍尚跟自己一起走,但伍尚拒绝了。
最终,伍奢和伍尚被楚平王所杀,伍子胥则逃走。
伍尚和伍子胥兄弟二人在面对父亲伍奢蒙难之时,一去一留,一生一死,选择大不相同,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尽孝。
不同的是,伍尚在尽孝的同时,还尽忠了,正所谓“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,他用行为证明自己是爱国的,即便父亲被杀,也不可动摇;而伍子胥则将尽孝排在第一位,认为家族蒙难,全都是楚平王造成的,所以股票配资论坛是什么他要复仇,要杀掉楚平王,还要灭掉楚国。
离开楚国前,伍子胥与好友申包胥见了一面,申包胥已经听说了伍家的遭遇,便没有阻止伍子胥逃走,也没有反驳伍子胥灭楚的誓言。
实际上,申包胥是不同意伍子胥的做法,因为私仇而灭一国,死难的恐怕不止楚平王一人,还有众多无辜将士和百姓,这样的复仇方式太过极端,实不可取。
当然了,申包胥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帮伍子胥解决问题,所以他没有阻止伍子胥,只说自己会守护好楚国,他认为只有这么做,才能既可以不愧对朋友,也无愧于国家。
02伍子胥逃离出国后,听说太子建去了宋国,便也来到宋国,但宋国发生内乱,便又逃到郑国。
但是,郑国很快也发生内乱,太子建和晋顷公勾结,打算来个里应外合灭掉郑国,结果事情败露后被杀,伍子胥只得带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逃往吴国。
这是一次艰难的逃亡之路,因为楚国派人在追,伍子胥好不容易从吴楚边境的昭关进入吴国,盘缠却花光了,无奈之下只得沿路乞讨,最终来到吴国都城,抵达时已经满头白发了。
这个时候,就是展示伍子胥才能的时候,如果他不采取行动,就只能饿死街头,所以他必须找到命中贵人。
当时,吴国的国君是吴王僚,但掌握军权的却是公子光。
吴国跟其他国家略不一样,国君的传位原则是“先立贤,再立长”,吴王寿梦死后,原本应该立最贤能的四子季札为国君,但季札不想当国君,所以长子诸樊、次子余祭、三子夷昧先后为国君,再次轮到季札的时候,又遭到了拒绝。
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,夷昧死后,应该由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当国君,但诸樊却让自己的儿子吴王僚当了国君,这就引起了公子光的不满。
为了夺回王位,公子光一直在暗中招纳贤能之士,试图袭击吴王僚,这件事虽然很隐秘,却被伍子胥看出了端倪。
伍子胥认为,公子光重视人才,自己肯定有机会,便主动上门拜会,还说出了自己的身份,最终得到了公子光的赏识,被公子光引荐给吴王僚,在吴国当了官。
起初,伍子胥并不打算帮公子光夺取王位,因为他的目的是复仇,他便专心侍奉吴王僚,打算通过吴王僚之手达到目的。
前518年,吴楚边境爆发冲突,伍子胥趁机建议吴王僚攻打楚国,吴王僚却认为他复仇太过心切,攻打强大的楚国不是明智之举,便拒绝了。
这件事让伍子胥很失望,便打算扶持公子光上位,在公子光的帮助下复仇。
很快,伍子胥就将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推荐给公子光,让其帮助公子光刺杀吴王僚。
专诸听说吴王僚喜欢吃鱼,便苦练烤鱼术,没两年功夫就手艺精湛,得到了吴王僚的赏识。
前515年,专诸趁着给吴王僚送烤鱼的机会,用藏在鱼腹中的短刃杀掉吴王僚,公子光则趁机派兵杀掉吴王僚的部下,然后登上了王位,是为吴王阖闾。
阖闾继位后,第一时间封伍子胥为行人,主管外交,还负责规划伐楚事宜。
恰在此时,因祖父无辜受戕,楚国贵族伯嚭也投奔吴国,经过伍子胥的引荐,被任命为大夫。
不得不说,楚国的人才真是多,之前就有“楚材晋用”的说法,现在又“楚材吴用”,只能说楚国的政治生态不好,人才太多又无处安放,所以溢出到了别国。
战国晚期,秦国那帮灭六国的人当中,就有不少是楚国人。
伍子胥上位后,积极谋划灭楚,但细心人可以发现,他为了复仇,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,就连刺杀国君这种卑劣之事都干得出来。
不过,伍子胥确实有才能,仅仅三年之后,他就做好了准备,便与孙武、伯嚭等人起兵伐楚。
抛开伍子胥的仇恨不说,吴国伐楚这事其实没啥问题,毕竟各国都在相互攻打,且吴楚还存在直接利益冲突,在称霸这件事上也有矛盾,没有伍子胥,吴楚之间也迟早要开战。
不过,随着伍子胥的加入,吴楚战争却变了味道。
前512年,吴国第一次伐楚,打到楚国都城郢都的时候,孙武认为将士疲惫,应该撤军,便带着大军撤退。
伍子胥很不甘心,跑去找阖闾理论,硬是说服阖闾派出三支部队轮番进攻郢都,但并未攻下。
此后,伍子胥多次率军攻打楚国,夺取了楚国不少土地,虽然没能完成复仇,却削弱了楚国。
前506年,在伍子胥的劝说下,阖闾亲自担任统帅,孙武和伍子胥等人为大将,率军再次对楚国发起进攻。
这一次,吴军在柏举之战中击溃楚军主力,一路长驱直入,将郢都给包围起来,不久楚昭王弃城逃走,吴军进入郢都。
03申包胥自从与伍子胥分别后,就一直致力于让楚国发展壮大,奈何楚国国君昏聩,国家一天不如一天,直至被吴国打得大败。
吴军进入郢都后,申包胥为了活命,逃到山中躲避,伍子胥暂时忘却了这位好友,而是与阖闾一起对楚人进行报复性烧杀抢掠,还霸占楚国君臣的妻女和财产,并四处寻找楚昭王的踪影,结果没找到。
伍子胥不甘心,便找到楚平王的坟墓,让人将坟墓挖开,还将楚平王的尸体拖出来,他亲自动手鞭打尸体,前后打了三百下才解气。
伍子胥用一种羞辱的方式对待他曾经的国君,楚国君臣愤怒不已,申包胥也看不下去了,便跑回城中呵斥伍子胥说,“昔日你也是楚平王的臣子,你复仇也就罢了,却杀了这么多无辜之人,还做出毁墓鞭尸之事,有违天理!”
伍子胥自知理亏,却狡辩说,“我年事已高,时日无多,恐怕等不到灭楚国哪天,所以才对楚平王做出此等伤天害理之事,希望你理解!”
申包胥当然能理解,但他更认为伍子胥就是个被仇恨蒙蔽双眼的疯子,便说,“人众能胜天,但是天定亦能胜人,你要知道收敛才是!”
伍子胥不为所动,申包胥便离开,跑到秦国去搬救兵。
伍子胥刚烈坚毅、忍辱图强,最终大仇得报,在史书上留下了至孝的美名,但他的极端暴戾也展露无遗,为了一己私仇而致使楚国生灵涂炭,还对故去的楚平王干下有违天理之事,因此被人认为是不仁不义。
这里要多说几句,春秋战国时期,一个国家的人跑到其他国家效力,反过来攻打母国,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,我们不能说他们不忠,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人才流动性很大,诸如“楚材晋用”的案例屡见不鲜,并不带有道德评判色彩。
正如孔子所说:
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孟子也说:
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。君王如果道德有亏,还屡不听劝并积极改正的,臣子是可以投效他国的。
并且,在先秦时期,孝大于忠,只不过汉朝以后移孝作忠,忠就大于孝了,可见伍子胥出兵伐楚复仇,没什么大问题。
只不过,伍子胥在复仇的过程中,手段太过极端,干了许多与复仇无关的事情,这就引起了争议。
申包胥对伍子胥的行为就很是愤懑,所以他跑到秦国搬救兵,秦国认为吴国无道,就发兵五百乘攻打吴军。
恰在此时,吴国国内也发生了动乱,阖闾的弟弟夫概自立为王,他便率军回国平乱,只留下伍子胥和孙武等人继续镇守楚国。
此后,伍子胥多次与楚国交战,均遭失利,便率军大军撤回国内,楚国因此得以恢复。
伍子胥为了尽孝,差点就灭了出国,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,但是申包胥也是个厉害角色,为了给恢复楚国,他硬是秦国宫廷内连续哭了七天七夜,最终感动了秦国,答应出兵帮助楚国。
申包胥对楚国很忠心,伍子胥其实也很忠心,只不过它忠心的是吴国。
04自阖闾继位后,伍子胥就尽心尽力辅佐,在军事、农业和经济方面都有突出贡献,展示出了全面的治国能力,为吴国的发展贡巨大,是忠臣的典范。
在实现伐楚复仇之后,伍子胥继续为吴国服务,因为夫差想要当霸主,他决定帮其实现愿望。
据史书记载:
吴以伍子胥、孙武之谋,西破强楚,北威齐晋,南服越人。在伍子胥和孙武等人的的帮助下,阖闾向西击溃楚国、向南征讨越国、向北威胁齐国和晋国,最终成为一代霸主。
可以说,伍子胥入吴之后,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他与阖闾的君臣之情,与孙武的战友之情,都堪称历史典范。
不过,伍子胥在忠君这件事上,最终也走向了极端。
前496年,阖闾趁着越国国君允常去世,新任国君勾践刚刚继位,率军攻打越国,却反被勾践击败,自己还受伤去世。
临终前,阖闾告诉儿子夫差,一定要为自己复仇,夫差含泪答应。
夫差继位后,将伍子胥的同乡好友伯嚭任命为太宰(丞相),伯嚭虽然有才,却好大喜功,贪财好色,毫无道义可言,这就为吴国的悲剧埋下了伏笔。
前494年,吴国击败越国,越国危在旦夕,勾践便选择投降,阖闾打算接受,伍子胥认为一定要灭掉越国,否则会成为心腹大患,但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,便帮着勾践说好话,最终阖闾接受了伯嚭的意见,勾践君臣到越国为奴,越国则交给大臣文种治理。
五年后,齐国发生内乱,夫差想借机出兵灭掉齐国,伍子胥却反对。
当时,勾践已经返回国内,他励精图治,国力大增,引起了伍子胥的警觉,伍子胥认为,不灭掉越国,吴国贸然北上争霸中原的风险会很大。
但是,伯嚭再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,他极力劝说夫差北上伐齐,夫差又采纳了他的意见。
在灭越还是伐齐等问题上,伍子胥与夫差产生了严重分歧,尽管他与阖闾关系很好,但对夫差来说就是负担,他不愿意让功劳大、威望高的伍子胥整天在身边唠唠叨叨,便打算让伍子胥出使齐国以刺探军情,实际上是为了支开伍子胥。
伍子胥见夫差被勾践迷惑得神魂颠倒,还在称霸的幻想中无法自拔,他预感到吴国离灭亡不远了,便开始了一番谋划。
事实上,伍子胥完全可以借着出使齐国的机会,带着家人逃走,因为他的处境比当初在楚国时要好得多,至少可以保全家人。
但是,伍子胥没有选择独善其身,他在出使齐国时,将儿子托付给齐国大族鲍氏照料,自己则返回吴国,打算继续劝说夫差。
明知道父兄就是因为执着于忠谏而丧命的,伍子胥还是选择了这条道路,可见他当初选择离开出国也是迫不得已,他选择了复仇这条路,就没打算为自己留名立碑。
伍子胥从齐国回来后,夫差没见到他儿子,就很不开心,伯嚭趁机进谗言,夫差本打算杀掉他,但大军出征在即,他便选择暂时隐忍。
前484年,夫差击败齐国,得胜还朝后,开始找伍子胥的麻烦,他指责伍子胥为老不尊、阻挠伐齐,伍子胥则骂他重用奸臣,国家必定灭亡。
为了达到警示夫差的效果,伍子胥骂完夫差之后,举打算拔剑自杀,死前要求夫差将他的头颅挂在城门上,说要看着吴国灭亡。
夫差认为伍子胥是在诅咒吴国灭亡,就感到很生气,逼着伍子胥很快自杀,伍子胥失望至极,真就自刎而死了。
伍子胥死后,夫差非但没有按照他的话去做,还将他的尸体装入鸱夷(盛酒的革囊),投入钱塘江中。
05不知道伍子胥临死前察觉否,他的死和父兄之死如出一辙,夫差是楚平王,伯嚭就是费无极,他就是父兄之死的悲剧重演。
这件事着实诡异,伍子胥第一次面对生死时,选择了隐忍复仇,但第二次面对生死时,却选择了直面死亡,为何前后差距这么大?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,记载了伍尚入宫前对伍子胥说的这样一段话:
尔适吴,我将归死。吾知不逮,我能死,尔能报。闻免父之命,不可以莫之奔也;亲戚为戮,不可以莫之报也。奔死免父,孝也;度功而行,仁也;择任而往,知也;知死不辟,勇也。父不可弃,名不可废,尔其勉之,相从为愈。伍尚让伍子胥入吴复仇,自己则选择赴死,仁孝而又勇敢,作为儿子、兄长都无可挑剔,在道德上接近完美。
当然,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也很高,但更多体现在才能上,反而对伍子胥深藏内心的阴暗面刻意回避,这当然是受到西汉忠孝仁义等主流思想的影响了,他采用了大量浪漫主义笔法来提升伍子胥的形象,将其树立成具有引导价值的英雄人物。
司马迁同时认为,伍子胥也是个悲情人物,是一个被奸臣所害—隐忍复仇—再被奸臣所害的悲情故事的男主角。
司马迁把这种悲剧归咎于外部因素,笔者认为伍子胥的结局其实是注定的,症结还在他的家庭遭遇上。
实际上,父兄之死对伍子胥的触动很大,尤其是哥哥伍尚,他或许认为,如果自己入宫,救父尚有一丝希望,不入宫就一点希望都没有,伍尚选择涉险入宫,他却选择逃走,给人的感觉是他放任父亲生死不管,等到父亲被杀了,再为父复仇,从而保全孝道。
实际上,伍尚和伍子胥入不入宫,伍奢都是死路一条,伍子胥很清楚,但依然感到愧疚,认为自己当了惧怕死亡的懦夫。
于是,当伍子胥第二次面对死亡的时候,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逃避了,如果再逃避,那就是懦夫无疑了,他便在送走儿子后慷慨赴死。
所以,伍子胥的人生看似诡异,其实找得到合理解释,说到底就是一句话,他被父兄之死伤得太深了,所以在灭楚国时泄私愤,在劝谏夫差是又选择死忠。
发布于:山东省